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丹麦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的增加与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物等抗栓药物应用增加具有相关性。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丹麦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的增加与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物等抗栓药物应用增加具有相关性。
研究者南丹麦大学的David Gaist及其同事对2000~2015年间10010例20~89岁首发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及与之相匹配的400 380例一般人群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丹麦以人群为基础的注册登记数据及国家数据评估了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病率及抗栓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发现,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岁,47%服用抗栓药物。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轻微增加硬脑膜下血肿发生风险,氯吡格雷及直接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则可中等程度增加上述风险,维生素K拮抗剂的应用则可更显著地增加硬脑膜下血肿发生风险。除低剂量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用对上述风险的影响与单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相当,其他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均可更显著地的增加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以维生素K拮抗剂与抗血小板药物如低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联用时上述风险增加尤为显著。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5年间一般人群的抗栓药物应用率及总体硬脑膜下血肿发病率均显著增加,其中硬脑膜下血肿发病率的增幅以年龄大于75岁者中更显著。
总的来说,该研究为抗栓药物应用存在复杂的风险获益平衡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当然,对于具有明确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而言,抗栓药物还是能为期带来净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David Gaist,et al. Association of Antithrombotic Drug Use With Subdural Hematoma Risk. JAMA. 2017;317(8):836-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