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辩论是ACE常青藤论坛的特色之一,本次辩论由霍勇教授和潘长玉教授担任评委,辩题为“糖尿病预防:药物还是生活方式?”,严晓伟教授与郝玉明教授妙语连珠、反应机敏的演讲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反方:生活方式干预
郝玉明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IGT发生机制:生活方式干预标本兼治
近年来,糖代谢异常(包括IGT)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改变、运动减少等,因此从病因学角度而言,生活方式干预方能标本兼治,应作为早期干预的首选。
2009年4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这一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达80%,如果具有健康的BMI和腰围,则糖尿病发生风险可以减少89%,这一结果彰显生活方式干预的显著作用。
循证医学角度: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可靠
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DPP均证实,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58%;在IDPP研究中,单纯二甲双胍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对3年糖尿病累积发病率的影响相似,而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后糖尿病发病率并未进一步下降;针对中国人群的大庆研究同样证明,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0%~50%。这些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进行的研究结果均一致地证实——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DPP研究中,无论年龄及肥胖程度如何,生活方式干预均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而二甲双胍在BMI<35 kg/m2的人群或者年龄≥45岁人群中的干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与二甲双胍相比,生活方式干预能更显著地减少高血压发生风险、升高HDL、降低LDL、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和HbA1c(图7)。鉴于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明确提出:生活方式干预比二甲双胍更有效。
权威机构指南:生活方式干预为首选,必要时结合药物干预
2005年《西澳大利亚IFG/IGT共识指南》 IFG/IGT可以使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对这种糖代谢异常状态进行干预可以减少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其中生活方式干预为首选,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
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2型糖尿病预防的共识》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或延缓T2DM的首要措施。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意义重大。
2008年《ACE(美国内分泌学会)和AACE共识》 鉴于生活方式干预的安全性、有效性,而且可以改善血糖并减少心血管风险,因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应当是所有IGT治疗的基石。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代谢综合征。
总结
潘长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大庆研究等大型试验均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并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推广生活方式干预这一策略存在一定难度,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促使我们探寻生活方式干预之外的另一种策略——药物干预。在临床实践中,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
目前,对于降糖治疗能否有效地减少心血管事件,尚无有力的循证证据,这正是ACE研究将要回答的问题。ACE研究的受试者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IGT患者,样本量较大(7500例),随访时间较长(4.7年),所采用的药物比较安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对IGT患者进行早期血糖干预能否获得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以及能否获得糖尿病一级预防。
霍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糖尿病前期管理包括血糖管理和心血管风险管理这两方面,已有的研究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均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血糖干预能否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是临床更为关注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证据并不统一,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探索,这也是ACE研究的意义所在,其结果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未得到充分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血糖管理将进一步优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心血管科医生应该站在血糖管理的一线,Take Diabetes to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