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CCC&CISC2014访谈]吕树铮:回归临床,实践出真知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5/2/2 15:55:15    加入收藏
 关键字:介入沙龙 并发症 出血 指引导管 右冠 创新 

  会议继续秉承“回归临床-为广大心血管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宗旨,内容涉及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从基础理论、辅助检查到治疗以及相关病例的讨论,指导广大医生“关注细节,强调临床基础知识,以病例为基础,解决临床诊治问题”。会上,《国际循环》报道团队采访了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吕树铮教授。

  积极预防介入治疗并发症

  医生每进行一例介入手术,都要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夯实基础知识,而不能只是“照葫芦画瓢”。介入治疗并发症非常复杂,几乎在手术过程中总会伴随一些问题,引起介入并发症的因素也非常多。有些属于患者疾病伴随的,称之为伴随病;有些属于并发病;还有一些是用药引起的问题。因此,临床医生需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有清楚的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与手术操作直接相关。

  大部分并发症可分为药物引起、患者原来生理状态引起、术中器械或操作引起的出血性并发症,如心包破裂、填塞或缺血性并发症等几大类。这几大类都有相应的原因。以出血为例,可分为四种情况:其一是导丝将血管扎破,所以控制导丝非常重要;第二,支架放置位置不当;第三,旋支不适当的移动或放置了过大的支架;第四,支架扩张后进行了不恰当的后扩张,使血管被支架扎穿。所以,器械相关和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上述几种情况引起的血管破裂。

  介入治疗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例如,出现突然血管闭塞时需要考虑到底是气栓还是血栓,是血肿还是夹层?这些都有其相应的鉴别点。医生对每一步都应该清楚。我们反复强调“要轻柔”,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并发症发生在经验不足的术者手里。就动作轻柔而言,确实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需要多积累。另外,有些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脑出血等全身性疾病,再加上应用抗血栓药物,这都需要医生对查体及病史采集方面的足够重视和认识,充分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入并发症的防治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单纯靠指南无法解决。

  明晰指引导管应用技巧

  就右冠和静脉桥血管而言,右冠起自右窦在右前方,而静脉桥血管大都接在升主动脉的前壁上,所以其大致方向都在前方,故从体位上来讲选择右前斜位可能更好。因此多数静脉桥都是采用右冠,需积累很多经验。就支撑力和操控性如何取得平衡而言,现在公认,同样形状的导管采用经桡动脉要比经股动脉应用的支撑力要弱1/3左右,操控性也更差。如难以达到和支撑的,除增加指引导管的直径外,更换入路即将经桡动脉换为经股动脉也是一种较科学的选择。

  介入创新对我国介入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国外的相关创新在国内需要一个推广的过程。所以,国内的学术会议是推广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平台。其次,新的指南在不断更新和发表,随之带来一些新理念和临床方面的新困惑。在此次大会上也就此进行了讨论。指南毕竟只能涉及临床实践中20%的问题,80%的问题是指南中所没有的,因为指南的制订是以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依据的,而实践中有很多情况要么因为伦理的问题,要么因为病例数的问题很难设计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只能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此外,实践中总有些问题无法亲身经历,但我们可以从别处吸取经验,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很好地处理,从而减少相关损失。所以,这种学术平台在指南之外的交流是最有意义的,也是介入沙龙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绝大部分新技术在上市之前肯定经过了大量临床试验的验证,可能有些新技术在临床试验阶段就被否定了,例如过去的心肌打孔、冠状动脉放射治疗在支架置入术后就慢慢被淘汰了。新技术不一定都是好的,肯定要历经临床试验的检验,一开始不会在临床普遍开展在学术会议上,我们还是可以将新技术介绍给参会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普及应用,只有当其有了确切结论时才可推广应用。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